□本報記者 衛(wèi)正芳 攝影報道
6月14日清晨六點,家住海東市樂都區(qū)碾伯街道下寨村的村民周華春早早就帶好工具出了門,今天他要完成自家最后兩個大棚的雙膜馬鈴薯采收工作。
六點半左右,周華春先將鋼架拱棚的塑料卷了起來,隨后村里左鄰右舍幫忙采收的人也陸續(xù)到達大棚,大家穿梭在綠色的田地里,拔馬鈴薯葉,采挖、分揀馬鈴薯,不一會兒,一個個碩大飽滿的馬鈴薯被一雙雙勤勞的巧手從蓬松的土壤里揀出來,散落在地面。村民挖的挖、撿的撿、裝的裝,一上午兩個大棚里的馬鈴薯就全部采挖、打包完成了。
看著豐收的馬鈴薯,周華春滿臉洋溢著喜悅。
“我這拱棚里的雙膜馬鈴薯從端午節(jié)前后就開始采收了,今年我種了6個棚,占地2.5畝,每畝地的產量大概有6000斤,這兩天的價格每斤能賣到1.5元。”周華春說。
記者了解到,下寨村種植雙膜馬鈴薯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是雙膜馬鈴薯特色產業(yè)村,多年來,下寨村通過地膜與拱棚相結合進行綜合栽培促使馬鈴薯早播種、早上市,搶在6月份馬鈴薯供應淡季上市,也為復種提供了很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時間。由于上市早、口感好、產量高,下寨雙膜馬鈴薯銷售價也高出平常馬鈴薯的一大截,每公斤零售價能賣到5元左右。
2021年,下寨村依托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示范試點村建設項目,將原有的153個占地4.7萬平方米的水泥拱棚改建為鋼架拱棚,安裝手搖通風裝置,村民操作起來更加便利,也能夠更加有效利用土地面積和光照,便于農業(yè)機械化運作,極大節(jié)省了人力成本。
上午九點左右,來自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蔬菜經(jīng)銷商冶師傅就已經(jīng)將貨車停在了大棚旁邊,村民將打包好的馬鈴薯搬到車上,依次完成稱重、裝車等流程。
“下寨馬鈴薯種植規(guī)模大,產量高,上市也是全省最早的,所以這些年我基本上每年這個時候都來下寨大量收購馬鈴薯。”冶師傅告訴記者,下寨馬鈴薯個頭大、果型光、味道好,頗受當?shù)叵M者的青睞,從6月初到6月中旬,他幾乎每天都來收購,每天的收購量達3000斤,下寨雙膜馬鈴薯也因此成為海東特色農業(yè)產業(yè)的一個亮點。
周華春告訴記者,等地里的馬鈴薯采收完,他就要著手種架豆,這樣下來每畝地里一年就能種兩茬,比種植單一作物收入提高了不少,村民的種植積極性都很高。
據(jù)下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宏霞介紹,今年全村共種植雙膜馬鈴薯400多畝,隨著馬鈴薯、架豆等蔬菜種植逐漸形成規(guī)模,為順應自身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村上修建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冷庫,目前正在施工建設中。“等建設完成后就能有效解決蔬菜、水果的儲存問題,為全村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增添不少后勁。我們不斷從馬鈴薯種植品種、種植技術、水利灌溉等方面著手,通過舉辦種植技術培訓班、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引導農戶科學種植管理,不斷提高馬鈴薯種植的產量和效益,全村馬鈴薯產業(yè)產量增加了,農戶收入提高了,心里樂開了花,我們村干部打心眼里高興。”劉宏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