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敲鑼,雷打鼓,煙火裹著巨龍舞。火龍蜿蜒在多情的鄉(xiāng)土,龍的子孫追尋著光明幸福……”
2月6日,農(nóng)歷正月十六晚上,在海東市樂都區(qū)洪水鎮(zhèn)下王家村,兩條騰空飛起的火龍穿梭游弋在山溝中,時而騰起,時而俯沖,威風高昂的龍頭威武地抖動與旋轉(zhuǎn)著?;瘕埥?jīng)過的地方,夜空如晝,鑼鼓喧囂,人潮涌動。
這項獨特的民間活動叫“火龍舞”,是洪水鎮(zhèn)的一項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洪水鎮(zhèn)下王家、馬家營、李家壕和石嶺子四個村都有?;瘕埼璧牧曀?。
晚上8點左右,待夜幕降臨,村里家家戶戶點亮燈籠,數(shù)百名火把手先到山頂?shù)姆榛鹋_引燃火種,隨后由村里兩名青壯年率領(lǐng)的兩支由40人組成的火龍隊向烽火臺進發(fā),待火龍到達時,點火的使者引燃柴火,將兩條火龍從尾部引燃,一時間,燃燒的火龍宛如兩條巨龍從天而降,蔚為壯觀,巨龍散落的火花如顆顆璀璨的繁星墜落。一路上火把、火花與各處的花燈、鑼鼓、鞭炮交相輝映,吸引附近幾個村的村民前來觀看,歡呼聲、吶喊聲此起彼伏,家家熱鬧、處處歡騰,祈愿來年風調(diào)雨順,紅紅火火。
今年,下王家村村民晏得昌再次成為舞火龍的隊長,這是他第五次擔任隊長。從臘月開始,他就帶領(lǐng)著村民為?;瘕堊鲋臏蕚?。
“扎制火龍時,首先選擇一條10多米的木棒作為‘龍骨’,中間擺放兩條長繩作為連接龍頭至龍尾的‘龍筋’,外面用秸稈包裹,草繩捆扎,這便成了‘龍身’,現(xiàn)在我們還會在‘龍身’上裹上黃色、藍色的綢布,用畫筆畫上龍鱗,最后在‘龍身’前加戴上栩栩如生的‘龍頭’,這樣火龍便制作完成了。”晏得昌詳細為記者介紹了火龍的做法及寓意,“龍身”的長度一般為12米,象征一年12個月,每米扎成兩節(jié),共24小節(jié),象征全年24個節(jié)氣,多年來,下王家村人通過舞火龍,祈禱全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等火龍從山上下來后,各家各戶把早已準備好的一堆堆麥草點燃,巷道里頓時焰火飛濺,村民敲響鑼鼓、齊放鞭炮,迎接火龍的到來,火龍隊沿著既定的路線到各個巷道挨家挨戶為村民送去新一年的祝福,也送去充滿希望的紅火生活。
這時,在村里的打麥場上,村民早已圍成一圈等待著火龍的到來,小伙子們抬著火龍跑入圈里,將剩余未燃盡的火龍投入到早已備好的干柴垛中。瞬間,火焰升到七八米高,村民沿著同一方向開始跳起舞蹈,不遠處璀璨的煙花也將夜空點綴得更加美麗非凡,整個村子一片歡騰。
“舊時,下王家人通過舞火龍驅(qū)走蟲害,祈禱新的一年莊稼有個好收成;如今,火龍舞表演成為一項豐富下王家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娛樂活動。從這方面就能看出來,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追求也越來越強烈。”說起火龍舞今后的發(fā)展,下王家村黨支部書記王應和說,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僅要傳承,更要發(fā)揚光大。
夜幕下,整個村莊在烈焰和鑼鼓聲中沸騰,熊熊燃起的火焰映紅了下王家村人一張張透著幸福的笑臉,也照亮了他們對更加紅火敞亮新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