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漫天的沙塵天氣籠罩在黃河岸邊。61歲的馬尕列依然邁著疲憊的步子,在田地里一壟壟地種麥子。雖然春寒仍在,他臉上不時冒出豆大的汗珠。抬頭望一望天空,馬尕列才想起太陽早已被沙塵天氣吞沒了,不過他估摸著已經(jīng)到了晌午,該回家給殘疾的妹妹做飯去了。于是,他朝著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牙什尕鎮(zhèn)城車村的家里走去。
“那是1975年的一天,妹妹腦部受了重傷,當(dāng)時的條件很艱苦,沒能得到及時醫(yī)治,就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回憶起40年前妹妹馬買日元小時候的遭遇,馬尕列至今仍痛心不已。
受傷的那一年,馬買日元只有兩三歲,重傷導(dǎo)致她發(fā)育遲緩,智力停留在了兩三歲。
母親去世之前,馬買日元的生活一直由母親照顧,母親去世后,馬尕列和妻子便承擔(dān)起照料馬買日元衣食住行的責(zé)任。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馬買日元的病情越來越嚴(yán)重,幾乎不認(rèn)識旁人,家人只能形影不離地陪伴著。
這40年來,由于認(rèn)知能力和語言能力迅速退化,馬買日元無法獨自出門,心智也停留在孩童時期,只會簡單重復(fù)說著只有家人能聽懂的話語。馬尕列一家人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從不讓馬買日元一人獨處,無論是吃飯、聊天都會和馬買日元在一起,一家人幸福的模樣讓村里人看了都覺得溫暖。
“不管怎樣,妹妹還是女孩子,我一個人照顧確實不方便。”馬尕列說,為了方便照顧妹妹,他只能在家種三四畝地,無法外出打工,因此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拮據(jù)。
鄰居家都蓋上了樓房,馬尕列家祖孫三代還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家里既沒有華麗的家具,也沒有像樣的家用電器,但馬尕列依舊沒有把妹妹送到殘疾人托養(yǎng)機構(gòu),一直由家人辛苦照看。
馬尕列的兒媳祁如格雅至今仍清楚地記得6年前嫁過來時的光景:家徒四壁,是典型的貧困家庭。祁如格雅并不是嫌貧愛富的人,她說:“結(jié)婚前我知道家里有個生病的姑姑,但我沒有當(dāng)作是一種拖累,我覺得只要丈夫?qū)ξ液镁托小?rdquo;婚后,祁如格雅和丈夫很努力,他們到西寧去打工,想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貧困的命運。然而,兩三年前家里再遭變故,婆婆不幸離世,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她只得返回農(nóng)村,一則孩子需要她照顧,再則生病的姑姑也需要她。
馬尕列的母親去世時最放心不下的還是馬買日元,她專門把丈夫和兒子兒媳叫到跟前交代后事,專門囑咐他們照顧好馬買日元。盡管貧困,但生活還要繼續(xù),祁如格雅踐行著對婆婆的承諾,讓丈夫留在城里打工,夫妻倆從此過上“兩地分居”的生活。
“其實公公對姑姑照顧得也很好,我就是幫著做做飯,在公公不方便的時候多照顧著些。”祁如格雅說,公公和姑姑之間兄妹情深,村子里都把他們一家人照顧智力障礙妹妹的事情當(dāng)作一段美談。
這些年,不論是馬尕列的妻子去世、兒子娶妻還是家里再添新人,馬買日元一直都跟著他們一家人生活。家人沒有嫌棄,也沒有抱怨,日復(fù)一日的為馬買日元操心著。“我們一家6口人還是住在原來的老房子里,看著別人家修建樓房或置辦新家具,我也很羨慕,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我哪兒也不能去,不能去打工掙錢。”祁如格雅說。
雖然日子過得辛苦,生活拮據(jù),但一家人對馬買日元的生活照顧得細(xì)致周到,馬買日元需要每天服用精神藥物,馬尕列便和家人每月按時到衛(wèi)生院領(lǐng)取,每天不忘操心馬買日元吃藥的事,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
現(xiàn)如今,照顧馬買日元的事情逐漸從馬尕列身上過渡到了兒子兒媳身上,雖然累、花銷也大,但這件事情就像是一家人之間的傳承。從照顧馬買日元的事情中,鄰居們深刻認(rèn)識到了馬尕列一家人的精神品質(zhì),平時,鄰居家只要誰家有困難,馬尕列一家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鄰里之間對這一家人照顧馬買日元的事跡都十分佩服,只要馬尕列家遇到困難,鄉(xiāng)鄰們都會主動幫忙。
一位精神和智力都?xì)埲钡牟∪?,日常照顧的艱辛旁人體會不到,但40年如一日的親情鏈接,讓馬買日元沒有遭受一絲苦難。同一屋檐下,一家人其樂融融,互敬互愛,他們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是萬家燈火中最平凡不過的那一盞,但馬尕列一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