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張語嫣 攝影報道
走進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xiāng)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座座大棚展現在眼前。走進種植棚,蘑菇的香氣撲面而來,一個個蘑菇菌棒堆疊在一起,菌棒上長出一朵朵黃金菇,交織成一片金黃色的海洋。
黃金菇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歷來有“真菌之花”的美稱。其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尤為豐富。長期食用有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含量的功能,因此極受消費者歡迎。
寧智勇是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據他介紹,之前麻地溝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只種平菇,從去年開始試種黃金菇,今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
“去年我們試種了30多個菌棒,因為之前沒種過,不敢多種,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后來種植成功,有經驗了,所以今年我們種了8000個菌棒。”寧智勇說。
黃金菇的生長條件極為苛刻,因此,對黃金菇的培育就要十分上心。黃金菇的生長最佳溫度在20度左右,拌料、發(fā)酵、翻料、袋裝、滅菌、發(fā)菌、光照時間、濕度、點種手法等從菌棒培育到出菇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熟練掌握技術。
在麻地溝村黃金菇種植基地工作的都是麻地溝村的村民,種植前,村民們都經過技術培訓的,很清楚怎么來“伺候”這些蘑菇。
“有的時候村民來干活,一進來看見溫度計,自己就嘟囔‘今天棚里溫度有點低啊。’他們已經很熟悉黃金菇的特性了,每個人說起來都頭頭是道。”寧智勇欣慰地說。
寧智勇一開始想要種植黃金菇的時候,只有想法,沒有技術,也不知道市場需求大不大。用寧智勇的話說,就是“心里沒底”。
好在經過村“兩委”班子的商量后,及時派人去了四川省成都市、甘肅省等地的食用菌市場進行考察,這一考察給村民吃了一劑定心丸,外地的食用菌市場對黃金菇的需求量極大。不僅如此,還帶回了食用菌種植專家。
專家來了,技術就有了。寧智勇請外地的黃金菇培育專家對村民進行培訓,一開始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接觸新鮮事物。為此,村里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傳達學習技術的好處,不限村民的年齡、文化程度、性別,同時,村“兩委”成員還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鼓勵村民們積極學習種植技術。
在學習技術的過程中,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起帶頭作用,率先學習,慢慢地村民參加種植技術培訓的積極性和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在為期三個月的種植技術培訓后,村民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術,不僅為后續(xù)黃金菇的種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為生活有困難的村民提供了穩(wěn)定的就業(yè)崗位。
“我們是一直參與蘑菇種植的,一直在棚里工作。一天能有一百元的收入呢。”村民蒲永輝說。
自從開始種植黃金菇,種植基地為村里的脫貧戶、困難戶提供了穩(wěn)定及臨時就業(yè)崗位40余個。
“在村里的種植基地干活,我既能顧上家,也能掙點錢。”村民孫尕桂欣喜地說,她平時在家務農、照顧老人,等種植基地到種植或者采摘階段人手不夠時,她就會來基地臨時幫手,按天領取報酬。
在麻地溝村,像孫尕桂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食用菌種植基地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yè)、掙錢顧家“兩不誤”的美好愿望。
今年,在麻地溝村的努力下,黃金菇的產量跟去年相比也有很大提升。預計今年產量能達到2萬斤左右,按黃金菇在外地的市場價能賣到15至25元一斤,加上村里一直在種的平菇,預計今年的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能創(chuàng)收至少60萬元。
“我們種出這么好的蘑菇,可是這邊的老百姓都沒見過,所以我打算先銷往本地市場,讓家鄉(xiāng)人民嘗嘗鮮。”寧智勇充滿期待地說,他在剛剛閉幕的青海(河湟)第八屆農產品展交會上帶著新出菇的新鮮黃金菇參展,定價10元一斤,黃金菇在展交會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目光,帶來展交會的15筐黃金菇都銷售一空,他也實現了要把黃金菇給家鄉(xiāng)人民先嘗的愿望。
明年,麻地溝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將會建立起一座占地1公頃的陽光拱棚,將會種植超過60萬個菌棒。同時,將會引進如姬菇、羊肚菌等新菌種,遠銷成都、甘肅等地。
現在,麻地溝村的菌菇產業(yè)越做越大,群眾也越來越富,從蘑菇里種出的致富經正帶著全體村民堅定不移地走向富足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