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是殘酷的。從孩子們的視角出發(fā),會更令人心痛。比如《安妮日記》《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往往讓人感到一種徹底的毀滅與絕望。
《芬妮的旅程》,同樣關(guān)于戰(zhàn)爭,關(guān)于孩童,卻充滿了善良與希望。
二戰(zhàn)期間,許多在法國的猶太父母,為了讓孩子免受威脅,把孩子們托付給各種組織。從1938年至1944年,數(shù)千名孩童,從兒童救助組織獲救。組織救助他們,保護他們,幫助他們逃往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國。
芬妮就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又幸運的孩子。
芬妮和她的兩個妹妹,被父母送到了一個兒童救助組織。隨著德國對法國的占領(lǐng)加劇,這些猶太孩子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芬妮和妹妹們,同其他幾個孩子,一同被送往瑞士。一路上,充滿了危險與困難。但是孩子們憑借堅定的信念,依靠著陌生人的一點點善良,最終安全抵達瑞士。
兒童救助組織的人員,主動為這些孩子提供避風的港灣。他們愿意保護這些幼苗不受戰(zhàn)火的摧殘。他們?yōu)檫@些兒童制定逃亡的計劃,與維希政府的警察周旋,與德國士兵斗智斗勇。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幫助這些孩子而被逮捕,更嚴重的失去了生命。
在旅途中,也有一些好心人。他們只是普通人,可是在看到孩子們的一剎那,作出了善良的決定。
比如,當孩子們偷偷上了一輛貨車,被一個車站的工人發(fā)現(xiàn)。工人猶豫片刻,選擇不舉報他們。低聲囑咐他們:“等十分鐘,就下車。好運。”
比如,孩子們被維希政府的警察抓住,關(guān)在一間廢舊的教室里。正在打掃院子的清潔工看到后,將他們救出。
比如,孩子們因為食物中毒,冒著生命危險向附近陌生的農(nóng)民求助。雖然這個農(nóng)民非常害怕引火燒身,但仍不忍心見死不救。于是他為孩子們提供了臨時住所、食物,甚至最后為孩子們找到一輛車,把他們送往瑞士邊境附近。
而孩子們,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卻承受了不該承受的磨難。
在出發(fā)前往瑞士之前,救助組織的弗曼女士,再三叮囑孩子們,一路上絕對不能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即使是彼此之間閑聊也不行;面對警察的盤問,永遠要說要去山里參加夏令營;永遠要說法語。
芬妮和另外兩個年紀稍大的孩子,要負責照顧另外幾個年紀小的孩子。怕他們跟不上步伐,怕他們不小心說錯話暴露行蹤和身份。甚至,當芬妮知道,自己年幼的妹妹喬吉特,因為一個布娃娃,無意中和一個陌生的女人提到了瑞士后,又氣又急地打了妹妹一個耳光。
戰(zhàn)爭帶來了災難,也讓這些孩子過早地成熟起來。只有當看到這些孩子在森林里、草地上嬉戲打鬧的時候,才會讓人想起,原來他們本不該承受那么多的壓力。他們其實本應(yīng)天真爛漫如此。
這部電影是根據(jù)猶太人芬妮·本雅米女士的親身經(jīng)歷改編。她的經(jīng)歷讓人銘記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也足以讓人相信,即使是最殘酷的年代,只要有一點愛和善良,就可以種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