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小康之年,該以怎樣的藝術作品去致敬時代——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用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旋律給出了答案。經(jīng)過了在劇中故事發(fā)生地廣西百色以及省會南寧的試演之后,這部題材、體量、主題皆厚重的作品,將于10月17日、18日登臺國家大劇院。
創(chuàng)作歷程
定稿之際傳來黃文秀遇難消息
廣西是劉三姐的故鄉(xiāng),是處處蕩漾山歌的神奇地方。百色是廣西扶貧的主戰(zhàn)場,然而美麗的壯鄉(xiāng)卻飽受貧困的侵襲。
百色樂業(yè)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無疑是290萬第一書記以及駐村干部的縮影。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卻毅然回到百色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寫就三大本扶貧日記。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fā)生率從22.88%降至2.71%。
在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兩年前,主創(chuàng)團隊曾八次深入百色地區(qū)采風,劇本打磨12稿?!斗鲐毬飞稀穭”居?019年6月中旬定稿,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黃文秀利用周末回田陽縣(現(xiàn)田陽區(qū))老家看望手術后不久的父親,因心系暴雨中的駐村群眾,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遇山洪不幸遇難。
得知這一消息,主創(chuàng)團隊即刻奔赴百色,冒著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在黃文秀遇難地實地考察,到樂業(yè)縣百坭村聆聽黃文秀的故事。
于是,劇中的黃文秀從挨家挨戶走訪到組織村民集體抗洪,從為了與村民溝通學習桂柳話到為了挽回整日酗酒的醉漢而讓他在村委會升旗,每一個事例都小而有力。而音樂創(chuàng)作團隊更是在百色隆林縣開展原生態(tài)音樂專項采風,觀摩苗族和彝族民歌、壯族山歌南盤江調(diào)、隆林哥儂呵調(diào)、壯族八音坐唱等,了解和收集隆林縣的民歌、民俗、民情,為創(chuàng)作烙上了“民族”的深深印記。
田沁鑫解密
為什么會有“蝴蝶”的神奇意象
《扶貧路上》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宣傳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lián)合出品,印青出任音樂總監(jiān)、作曲,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詞作家宋小明作詞。
田沁鑫查閱了所有黃文秀影音、圖文資料后發(fā)現(xiàn),“黃文秀的扶貧日記,以及第一書記們做的貧困戶檔案,他們的工作量真的很大,但是這個姑娘依舊可以用她特有的方式說出‘脫貧攻堅,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田沁鑫表示:“只有誠意創(chuàng)作才能傳播久遠。采風時,一只黃色的大蝴蝶翩然飛過,在廣西當?shù)赜幸环N傳說,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凄美的傳說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蝴蝶也成為劇中重要的意象。”
演唱部分
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
“蝴蝶”意象承載著“美麗、美好、多情”的涵義,第一書記們在壯闊的山河里飛,飛入村寨,飛在風雨中、黑水里,營造出柔弱身軀與強大精神力之間的反差與張力。一本黃文秀的“駐村日記”記錄著第一書記們工作任務的繁難,這一重要的道具多次出現(xiàn)在由合唱男演員扮演的第一書記群體的手中,日記頁面也在舞臺投影中被一頁頁翻開。
全劇演唱部分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旋律精致、朗朗上口,悠揚的山歌曲調(diào)給了觀眾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可能。每個角色自有屬于自己的主旋律:“蝴蝶啊,空中飛,身輕力不虧,年年引得東風到,歲歲與春歸”,王麗達飾演的黃文秀的唱段總是充滿希望和力量;酗酒的班統(tǒng)豐唱的則是“我本山中一吶醉漢,坐在坡上四呀下看,窮人吶窮天又窮地哎,不如醉里做神仙”;百姓的唱段充滿家長里短煙火氣,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扶貧路上的各種不易。音樂總監(jiān)、作曲印青一句話概括全劇的音樂氣質(zhì):“既體現(xiàn)廣西大地的民族特色之美,又能展現(xiàn)出中國新時代的恢宏壯闊之氣。”
(記者 郭佳)
(攝影/記者 王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