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6日全國主流媒體海東行暨鄉(xiāng)村振興看海東采訪活動啟動以來,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jīng)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網(wǎng)、荔枝新聞、《寧夏日報》、中國西藏網(wǎng)、四川新聞網(wǎng)、猛犸新聞、《無錫日報》、無錫電視臺及《青海日報》、青海廣播電視臺、青海新聞網(wǎng)等20余家省內外主流媒體的30余名記者齊聚海東,品味“彩陶故鄉(xiāng)·拉面之鄉(xiāng)·青繡之源·醉美海東”的獨特魅力。
活動開啟后,海東市借助各主流媒體平臺走向全國,成為關注焦點?;顒訂尤煲詠?,采訪團先后深入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區(qū),看黃河生態(tài)之美,聽鄉(xiāng)村振興故事,聚焦高質量發(fā)展,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特色化宣傳,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海東、了解海東、愛上海東。各大媒體相繼刊發(fā)《全國主流媒體海東行暨鄉(xiāng)村振興看海東采訪活動正式啟動》《“黃河彩藍”為群眾生活添彩》等報道30余篇條,當日瀏覽量高達200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無錫海東東西部協(xié)作成果,觸動了來自江蘇省級和無錫市級媒體記者的心。在循化縣清水灣“梁溪號”游輪,在民和-濱湖東西部協(xié)作產(chǎn)業(yè)園,來自無錫的媒體記者認真采寫,詳細詢問,用筆端、相機記錄和報道了無錫、海東兩地精誠合作、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無錫日報》、無錫博報等視頻號及時播發(fā)《東西協(xié)作雙向奔赴》《海東有艘“梁溪號”》《“梁溪號”駛入“黃河第一灣”》等新聞報道,把東西部協(xié)作成果第一時間傳播到千里之外。
河湟文化是黃河文化源頭之一。作為河湟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承載區(qū),海東市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因子,其中非遺文化不僅品類多,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h甘都鎮(zhèn)阿河灘地質文化村是一個撒拉族村落,當?shù)氐?ldquo;女兒繡”是青繡的一個分支,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撒拉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當?shù)亟⑵鹎嗬C扶貧工坊,通過“公司+農(nóng)戶+集體”的形式,承接各種繡品訂單,帶動當?shù)貗D女將“指尖技藝”變?yōu)?ldquo;指尖經(jīng)濟”,既保護傳承了“女兒繡”,又增加了收入,媒體記者以《青海化?。悍鲐毠し悔s訂單 “指尖技藝”助增收》為題進行了圖文并茂的新聞報道。
在群科鎮(zhèn)安達其哈化隆唐卡展廳,更登才讓制作的唐卡讓各大媒體記者驚嘆不已,中新社以《“因循”而不“守舊” 青?;∽诳Π兹展馓瓶ǖ男聜魅恕窞轭}進行了深度報道,并對其進行了直播,當日觀看量達百萬人次。
民和縣永錄博物館雖然是一家民間博物館,館藏的文物卻非常豐富,部分展品極具河湟文化代表性。“第一次去永錄民俗博物館參觀,里面精致仿古的庭院和館藏的大量紫檀、黃花梨等明清家具,造型典雅,做工精細,讓我覺得很震撼。”在中國新聞社青海分社記者潘玉潔看來,這次采訪,讓她覺得自己應該更多地去挖掘報道河湟地區(qū)優(yōu)秀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故事。
在海東市河湟文化博物館,記者們更是全方位感受到河湟文化的魅力,紛紛以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方式進行了報道,引得數(shù)百萬網(wǎng)友“圍觀”領略河湟文化之美,展現(xiàn)了人文海東的無窮魅力。
領略海東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和絢爛多姿的河湟文化;感受海東各族兒女團結互助、勇闖天下的精神風貌;見證海東經(jīng)濟社會蓬勃發(fā)展和日新月異的城鄉(xiāng)變化;講述撤地建市十周年來海東的精彩華章……此次活動重點整合媒體資源,講好海東故事,展示了海東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成果。通過媒體牽線搭橋,用主流的聲音、媒體的視角,見證和記錄了新時代海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