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臺灣“總統(tǒng)”“立委”選舉,中國國民黨輸?shù)靡凰?。窮則思變,原主席下臺,黨內(nèi)改革呼聲此起彼伏。除了換主席、換路線,是不是索性連名字也換了以轉(zhuǎn)轉(zhuǎn)運氣?
“不以為然!”
國民黨前發(fā)言人楊偉中就呼吁,改革應(yīng)包含“將中國國民黨改名國民黨”。國民黨年輕世代近日組成“草協(xié)聯(lián)盟”,提出建立以臺灣為主體的政黨主張及論述。其成員徐巧芯說,很多人支持中國國民黨改名,“叫國民黨不是壞事”。
改名派的理由似乎理直氣壯。勝選者是最好的老師,古人說“師夷長技以制夷”,今天則是力爭“師綠做派以勝綠”。法寶就是“更貼近臺灣化”,以爭取中南部本土票源。連“時代力量”的“立委”當選人徐永明都跳出來唱和說,國民黨若要改變,就應(yīng)該“調(diào)整傾中策略”,直至改名。
“更名”風暴剛一露頭,就遇到猛烈的炮火回擊。臺灣知名學者王曉波表示,選后有人認為國民黨慘敗在頭頂“中國”兩個字,不夠綠不符主流民意,但這次選舉結(jié)果不是藍綠基本盤的變化,而是藍營的票沒催出來。打敗國民黨的非民進黨,而是國民黨不夠“國”、過于“民”。
改名之說在國民黨內(nèi)更是引發(fā)軒然大波。日前宣布參選黨主席的洪秀柱接受采訪時連用“不以為然”和“非常反對”亮明態(tài)度。她說,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有無法更改的歷史背景,“中國”這兩個字要怎么去掉?這些年來的“去中國化”,原因出在教育。國民黨始終無法堅持正面論述和辯駁,事情一發(fā)不可收拾。如果這是所謂主流民意,國民黨也跟著主流民意走?
這邊有人想丟,那邊立馬就有人接。以“正藍旗”自居的新黨,借發(fā)言人王炳忠之口表示有意“正名”,將新黨改名為“中國國民黨”,以“留得青山、再造輝煌”。
認同危機
國民黨改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20年來一直暗潮涌動。關(guān)鍵時候尤其是藍營敗選后,總會有人跳出來喊兩嗓子,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隨著改名一改了之。
具體到藍營不少大佬,中間也曾態(tài)度曖昧,甚至屢屢傳出雜音。但黨內(nèi)認為不應(yīng)改名的意見一直占上風。“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國民黨本土派力量的代表,他曾明確表示,“不支持任何國民黨改名”。2007年,為島內(nèi)選舉蓄勢的馬英九也澄清說,國民黨“只有改革問題,沒有改名問題”。
隨著國民黨8年執(zhí)政即將終結(jié),事情正在起變化。國民黨這些年明明掌握行政與立法的壓倒性優(yōu)勢,卻在面對綠營的杯葛挑釁不僅不傾力反擊,還轉(zhuǎn)而認同起對手的意識形態(tài),結(jié)果導致“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的認同危機。
一方面深藍指責,“國民黨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背叛了“三民主義”黨魂;另一方面綠營討伐說,國民黨非我族類,只會“傾中賣臺”。去留兩彷徨的國民黨必須思考,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哪里。
畢竟,遷播赴臺近70年,國民黨黨員中臺籍人士已經(jīng)占大多數(shù),某種意義上說,國民黨早已“本土化”。如何彌平省籍裂痕、摘掉“外省黨”的帽子,曾是國民黨面對的老大難問題。中間就有本土派提議要“下猛藥”,在“國家認同”及“臺灣定位”等政策主張上與民進黨飆車, 甚至提議刪除黨綱中的“統(tǒng)一”字眼,以吸引本土票源。臺灣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就在媒體上悲觀地表示,若國民黨要進一步走向本土,那就是完全的偏安化,將“中華民國”完全等同于臺灣,讓自己進一步去中國化。
回到這次敗選引發(fā)的改革呼聲,年輕化和本土化成了引人矚目的兩大熱點。“改名”一事,正站在了兩者的結(jié)合點上。剛剛辭去黨主席一職的朱立倫,表態(tài)頗為耐人尋味。他說,“我想我不便表示意見”。
撿芝麻與丟西瓜
可能感受到話題延燒帶來的巨大壓力,徐巧芯隨后在臉書發(fā)文改口稱,改名只是開放討論,“此刻更改,我持保留態(tài)度。”不錯,對傳統(tǒng)的國民黨支持者來說,改名不是一般的議題,必然帶來“國族認同”的爭議與疑慮。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不僅牽涉到國民黨的自身改革定位,更牽涉到對岸大陸的觀感,當然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失敗之后的國民黨仍然肩負促進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的重任,即使民進黨上臺,國民黨的制約、平衡作用仍然不可或缺,切莫自廢武功。令人憂慮的是,更名提議背后恐怕也有質(zhì)疑國民黨“這些年與大陸走得過近”的影子。勝選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改變過去的口吻,說“理解和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為尋求大陸能夠接受的表述作積極的努力。國民黨新世代和本土派反而自亂陣腳,開出“改名論”的藥方,令人錯愕不已。
另一方面,由于國民黨的“血統(tǒng)”來自中國大陸,國民黨要本土化,“拿香跟著拜”,追在民進黨屁股后面是沒有用的,丟了自家魂兒甚至持續(xù)綠化,就有走向碎片化和分裂的隱憂。
臺灣《聯(lián)合晚報》21日刊文對比稱,國民黨近來拋出的第一個議題竟是應(yīng)否存留黨名的“中國”,而民進黨的第一個議題卻是如何跟“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銜接。這形成一幅奇幻的風景:國民黨想要抖掉的包袱,卻似乎是民進黨發(fā)現(xiàn)的新衣。言外之意,國民黨就不怕?lián)炝酥ヂ?、丟了西瓜?
說到底,無論年輕化改革還是本土化論述,都替代不了國民黨終極是要填補信仰的空洞化。以年輕化為例,如果只是換一批沒有黨魂的年輕人上來掌權(quán),除了面孔變了,國民黨依舊會是那個換湯不換藥的百年老店。
謝大寧認為,除了年輕化和本土化合二為一的“去中國化”,國民黨還可以選擇第三條路線,就是堅持中國國民黨的傳統(tǒng)精神,以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為主軸,依照“三民主義”的路線發(fā)展,積極尋求兩岸的和平解決方案。只有檢視并重新?lián)肀鹗ヒ丫玫狞h魂,才能夠成為一個足以號召群眾支持,又富有戰(zhàn)斗力的政黨。
回到2007年。面對更名說來勢洶洶,馬英九淡定地說,國民黨目前當務(wù)之急是提出令人感動的政策與做法,展現(xiàn)反省能力,這些改革理念比改名還重要。如果提不出好的政策、做法,再改名也沒用。雖然時間一晃接近10年過去了,黨主席都換了好幾茬。這番話放在今天來讀,依舊是若合符節(jié),毫無違和感。(記者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