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通今,人才從來都是決定民族興亡、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最終成為為政典范。我們黨深化人才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這份求賢之情人皆見之,這種虛懷之意人皆仰之。
黨素來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提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這一論斷;建國之初,毛主席、周總理采納錢學森等科學家的建議發(fā)展火箭導彈事業(y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如今,我們又迎來了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由此可見,黨尊重人才關愛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脈相承,并不斷發(fā)揚光大、踵事增華。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非報也,永以為好也。從“兩彈一星”,到雜交水稻,再到神舟、天宮、高鐵,以及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zhèn)的召開,每一塊科技里程碑都在向世界昭示中國“智”力的日新月異,講述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華麗轉身的美妙故事。“魚無水不生,龍無云不行”,無論是人才吸引力、培育力,還是科技轉化力、推動力,都離不開良好的軟環(huán)境。而這個軟環(huán)境正是黨管人才原則。守住這個中國特色人才制度優(yōu)勢,我們就能在教科文領域永立不敗之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才工作也不斷迎接新的挑戰(zhàn)。比如:人才管理方面的行政化、“官本位”問題,人才評價方面的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問題,科研成果方面的轉化難、收益難問題。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說到底都是可以解決且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央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正是在為這些問題求解。相信隨著落實力度的加大、政策效應的釋放,我們的人才制度定能更加適應新形勢,我們的人才資源定能更具活力。
簡而言之,體制機制改革來了,人才發(fā)展的春天不會遙遠。(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