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上兩三個月,抵坐三五年牢。”這是原鄂州市梁子湖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詹東林貪腐之后,用來“勉勵”自己的話。據(jù)報道,為了應對組織調查,他多方“取經”,打探如何對抗組織調查的“攻略”,在家提前進行各種“模擬訓練”,“預演”組織調查,“鼓勵”自己堅持到最后。
再幽默的小說家,都很難寫出現(xiàn)實中貪官的這副丑態(tài)。詹東林對于組織調查手法的想象之豐富,完全出自他“有權不為己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堅定信念,基于他“職位低不顯眼,隔墻磚頭砸不到我”的老到判斷,可見他的貪腐行為,是有備而來的,是明知貪有險、偏向貪途行的僥幸博弈。
寧可把心思用在應對組織調查的“模擬訓練”上,也不愿關閉內心深處貪婪的欲望閘門。詹東林的“智慧”,無疑是從幾十年的官場里混出來的,他當然知道水的深淺與清渾,知道“犯事”的概率有多大,所以不惜放手去博一把。
對于權力在手的官員來說,貪腐是個簡單動作,應對反腐才屬于技術動作。一個官員,把大把的智慧用在這些方面,不惜以最強的模擬訓練來應對組織調查,可想而知,用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上還能有多少心思。
但透過這個案例來看,對于防腐反腐工作,需要反思的是這種僥幸心理的構成,與法治監(jiān)管和制度設計的關系。正是因為“隔墻扔磚”的偶然性沒有消除,才使得一些官員始終懷有“砸不到我”的僥幸;正是因為“挺上兩三個月,抵坐三五年牢”的可能性存在,才讓一些官員抱著“撐死膽大的”心態(tài)。
所以,官員的分文不貪,既需要一名官員黨性官性的意志力支撐,更需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完善構建。
事實上,像詹東林一樣鼓勵自己面對組織調查時“堅持到最后”也不說的官員,也不在少數(shù)。根據(jù)中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通報,前幾天,天津市紀委就查處了2名承認在組織開展談話中拒不說明違紀問題、對抗組織調查的廳級干部。這些官員,其實都在伸出貪手的前前后后,在心底里無數(shù)遍模擬過應對組織調查的“實戰(zhàn)訓練”。他們知道,只要略施“智慧”,貪腐的動作就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只要權力的手腳辦得利索一點,就很難留下把柄與證據(jù)。
可見,權力與反腐工作之間的較量,最終還應該是制度設計的智慧,與貪腐官員僥幸心理的較量;是嚴格到位的監(jiān)管,與欲望難挨的權力之手的較量。
詹東林的人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仕途人生。反腐工作,最理想的境界是,讓官員的聰明用到為人民服務的正道上。官員如果在欲望面前耍聰明,就應該讓他“誤”在制度籠子的設計上,而不只是誤在自以為是的那股聰明勁兒上。(劉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