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并非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接受專業(yè)訓練的高水平運動員,都是進入大學后才第一次接觸賽艇的普通在校生。僅僅兩三年時間,就從學會到劃向世界舞臺。體育“小白”站上大運會賽場,是堅持和拼搏給予青春的饋贈,也是上海高校體教融合的一個縮影。
從零起步的探索
金瀚楓練習賽艇的契機很偶然。3年前,新生入學的她看到學校水上運動俱樂部的晨間訓練,小船劃破校園河面的道道波痕,讓她感到“很帥,很喜歡”。然而,加入社團后的第一次訓練就顛覆了美好想象,上來就要跑5公里,“這可太要命了。”金瀚楓沒想到,自己咬牙跑完了全程,然后,長跑、深蹲、臥推、臥拉……一路堅持到了現(xiàn)在。
金瀚楓的同伴高煜煒,是學校金融保險學專業(yè)的“學霸”,通過社團招新加入水上俱樂部。“沒什么運動基礎,最初的目的就是強身健體,練著練著就愛上了這項運動。”高煜煒說,“未來我會有自己的職業(yè),但一定不會放棄賽艇。”
帶著體育“小白”劃進大運會賽場的,是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教師何翌。他曾是上海賽艇隊選手、賽艇世界杯亞軍,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7年,正式退役的何翌入職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當時學校有發(fā)展水上運動的計劃,讓我?guī)兔纯?,給點建議。”他回憶。在校園看了河道,加上校方的熱情,何翌決定一試。這一年,立信水上運動俱樂部成立。
“用‘一無所有’形容建隊之初毫不夸張,好在學校里有一條河道。雖然河道不寬,總可以一步步做起來。”何翌告訴記者,俱樂部面向普通學生招新,第一年只招來5人??紤]入門難度與運動基礎關系,學生們從龍舟項目入門訓練,一年后才成立賽艇隊。如今,俱樂部已擁有50余名成員。去年社團招新時,報名的學生有百余人。
“6年時間,我們從零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從默默無聞到逐漸走上舞臺。”何翌說自己是幸運的,學校各方面對水上俱樂部的支持不遺余力,上海這座城市的水上運動也日益走入市民生活,得到更多關注和參與。這幾年,上海拿出最好的水上資源,在蘇州河上創(chuàng)辦自主IP賽事——上海賽艇公開賽,并在原先高校組的基礎上增加了“高校爭霸賽”板塊。“對大學生而言,體育運動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體教融合也是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的校園水上運動發(fā)展剛好乘著這股東風。”
體育帶來的改變
體育給學生們帶來由內而外的改變。金瀚楓告訴記者,為了不影響學業(yè),賽艇隊每周三次的訓練都是從早上6點開始,“一個人遲到會影響其他隊員訓練,幾年下來,大家都把早起堅持了下來,不訓練的時候也會早起,學習效率更高了。”
同濟大學學生、賽艇隊隊員張唯琛和隊友們享受著運動帶來的快樂,也在運動中找到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靈感。“堅持十分鐘,再堅持十分鐘!深吸一口氣,先開始做好一件事。一槳又一槳,一件事又一件事,時間不會說謊,而我的未來,也終究會得到時間的答案。這是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賽艇精神,帶給我的啟發(fā)。”張唯琛說,來自不同學校專業(yè)的隊員還加入了推動體育與學科交叉的隊伍。在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同濟賽艇隊憑借“賽艇靜水訓練專用槳葉研發(fā)”“賽艇信息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等項目設計奪得3個一等獎和1個二等獎,同濟大學獲最佳組織獎。
“體育是一項艱苦而愉悅的活動,學生不僅面臨體力上的考驗,更要經(jīng)受意志力的磨煉。體育的育人功能內涵豐富,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包括堅韌不拔的意志、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副校長趙榮善說。
走在校園中,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黨委書記解超常常被學生們的熱愛和堅持感動。在他看來,高校要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體育傳統(tǒng),推進體教深度融合,將體育精神全方位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營造健康陽光的校園體育文化。近年來,學校以陽光體育大聯(lián)賽為抓手吸引學生廣泛參與,今年入選了全國首批健康學校名單。
體教融合的深化
每逢大型賽事,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都會一顯身手。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主任王坤告訴記者,作為上海高校中率先面向新生開展體育文化教育的高校,學校以“五大杯”“兩次跑”(五一長跑節(jié)、12·9長跑節(jié))、智運會、龍舟邀請賽等品牌賽事構建校園體育健身網(wǎng)絡,每年組織90余項、2000多場次體育賽事,吸引超過10萬人次師生參與。
在延續(xù)深厚體育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還加強校園體育文化規(guī)劃,開設武術、太極、舞龍、龍舟、射藝等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一步建設具有交大特色和精神氣質的校園體育文化。
東華大學在公共體育課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校園體育社團建設。東華大學團委書記秦澤峰介紹,學校119個學生社團中,體育類社團有49個,包括攀巖、網(wǎng)球、羽毛球、曲棍球、跆拳道等項目,活動覆蓋全校學生,“我們希望建設人人感興趣、人人參與的體育體系,把體育運動變成自發(fā)的活動,變成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引導更多人‘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到2022年,普遍建立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到2025年,體教融合上海模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高質量、多樣化、現(xiàn)代化的體育教育普及實施……”上海市教委體衛(wèi)藝科處處長陳華告訴記者,上海早已為體教融合與學校體育工作定下發(fā)展目標。接下來,將進一步健全深度融合的協(xié)作機制,構建培養(yǎng)、評價、保障一體化工作體系,持續(xù)深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開足開好體育課,配齊配強體育教師,健全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加強場地設施建設,為校園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